针对近期欧洲市场“马肉风波”的影响,荷兰合作银行食物及农业高级分析师潘晨军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事件对牛肉制品工业的影响有限,因为牛肉处于全球性供给紧缺的状态,牛肉价格的上涨趋势还会持续。
潘晨军:到目前为止马肉事件的相关调查还没有结束。在欧洲市场上,这一事件对牛肉制品的消费应该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由于事件本身主要是供给商的标签题目,属于监管存在漏洞。尽管欧洲的食物监管已经比较严密,但仍是泛起了题目,欧洲消费者对食物消费敏感度较高,因此公家可能会产生一定质疑。
但在欧洲市场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不会由于无意偶然事件而等闲改变的,消费者还会持续选择牛肉制品。另外,这次事件并非完全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监管来解决,事实上整个工业链条的所有介入者都应该有一定的道德底线。对于牛肉制品的监管,无非是进一步加强追溯,找到题目源头,未来欧盟可以在这一步骤上做的更严密,建立更完善更细致的追溯体系体例,使得整个工业链条都受到监控。
潘晨军:欧洲以外埠区应该也不会有太多机会。由于目前牛肉处于全球性紧缺状态,其他地区也没有过剩牛肉可以供给。这与禽肉的情况有所不同,一些地区的禽肉出产过剩,就有机会销售到其他地方。
潘晨军:应该也不会。马肉在欧洲是可以食用的肉类,只是价格很低,只有牛肉的一半,这也是为什么供给商用马肉来代替牛肉。对于消费者来说,只是不知情地付了高价,而不是改变了原有消费习惯。目前来看这一事件主要考验公家对产品的决心信念,未来消费者将更倾向于寻找安全的、品牌的肉制品,这是一个趋势。而整体来看,这一事件对于牛肉消费下降的影响不是很显著。
潘晨军:过去几年牛肉价格一直在上涨,中国市场是从2007年开始泛起供给紧缺,其他国家也在近几年泛起这样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整体消费市场发生一些变化,消费者倾向于更多食用禽肉,减少红肉消费,从而刺激出产者转向禽肉出产,减少牛肉出产。但牛肉产量下降速度却快于消费减少的速度,导致了全球供给泛起紧缺。中国的牛肉价格上涨非常显著,国际上,澳大利亚的牛肉价格上涨也比较快。牛的出产周期要两三年,因此供需缺口不会很快弥补,牛肉价格的上涨趋势还会持续。